在職人士必須掌握
「英語聆聽」的各種技巧及訣竅
相信許多香港人,甚或您身邊的朋友,曾提出過一個有趣、卻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我聽外國人對話時,很多地方都聽不明白。然而當我『看』同一篇他們對話的內容時,我卻全部都能看懂,這到底為什麼呢?」
其實,對於此問題,於早期許多學者均紛紛表達了他們精闢的看法。其中 Underwood 曾強調: “Those with little
experience of listening, but who have had considerable experience
of reading and writing, frequently fail
to connect the sounds they hear with the words they have seen ......”
要瞭解香港人為何在英語聆聽及表達能力方面如此缺乏自信,必須首先回顧以往漫長英語學習當中所出現的謬誤 :
1. 耳朵閉塞
由幼稚園到高中,英語課始於背誦生字 ( vocabulary )、學文法。要說英語,首先要將腦海中背過的生字轉換成英語才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此一來,對於一些簡單不過,連小學生都明白的詞彙都聽不明白。故此,要聽懂英語,必須不斷在兩語之間轉換才行,這樣,既費時又失事,又怎會擁有「敏捷」的英語聆聽能力呢?
2. 舌頭反應遲鈍
【A User's Guide to the Brain】 的作者 Mr. John J.Ratey 強調「動態記憶」(
Motor Memory ) 的重要性。亦即「動作是學習的基礎」。 確實,要說得一口流利的地道英語,必須經歷以下的階段:
- 掌握並運用「國際音標法」( IPA )
- 對於英語詞彙的發音,必須達至準確無誤,尤其戒除「港音」 ( Cantonese Accents )
- 盡量觀察模仿英語的「重音」與「語調」
- 讓舌頭習慣「說英語」,使行動成為一種記憶
我們對於「脫口而出」說中文,絕對沒有難度,因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然而, 根據 Prime English 的導師指出,要英語成為香港人的第二母語,亦即「脫口而出說英語」,必須考慮以下幾項因素:
1. 要「完全聽懂」
許多香港人在學習英語十多年後,仍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 "30% 大概聽明白,70% 則瞎猜"。要知道,但凡一種語言,就算完全聽懂,由於種種原因,如文化背景與教育程度的差異,總會產生一定的誤解,更何況是「大概」、「差不多」能聽明白的情況下呢﹖要提高英語的聆聽能力,必須將之變為我們的「第二母語」。亦即百份百聽懂英語對話中的每一言、每一語。反過來想,便很容易明白此點:"為什麼我們不對身邊的香港朋友說:「對於您所說的,我不用全部聽懂,只要「大概」聽懂就可以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所以,坐言起行,我們要「聽懂」英語,千萬別「瞎猜」英語,以致回答別人的問題時詞不達意,貽笑大方!
2. 要掌握英語聆聽技巧
掌握「國際音標法」( International
Phonetics ),實是踏出英語學習的第一步。因為這是讀準英語單字 ( vocabulary ) 的基本工具。然而,英語聆聽之準確度將直接受以下三種英語說話方式 ( conversation style ) 的影響:
- Formal Style
- Informal Style
- Colloquial Style
舉例來講,如果對方採用一種非正式的說話方式 ( Informal Style ),則弱音 ( Weak Form ) 會較多,簡寫、縮寫 ( Elision of Contracted Form
) 也越多,同時 Slang 也開始「湧現」,這些都解釋了為何連一篇小學生都看得懂的文章,卻連大學生也「聽不明白」了!
3. 要瞭解「先後次序」
根據 Prime English 的英語導師指出,許多朋友整天嚷著要學「英語會話」。其實,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概念,皆因「會話」不是可以「學習」的,是用來「練習」的。我們為何總是在講英語時,「話在心裡口難開」呢?
主要因為我們的腦子全是空白的。正如我們如果沒有吃飯,便去游泳、打球,而感到「力不從心」的道理完全一樣。所以要掌握英語,像掌握「第二母語」一樣,必須從英語聆聽能力開始,使我們可以得心應手地掌握外國人說話的用詞、遣字、音調等等。
為使讀者更了解「英語聆聽」的各種技巧及訣竅, Prime
English 鼓勵欲提升自己英語運用能力的在職人士,參加兩小時的「英語示範課程」。
|